縶
读音:Zhí
【源】 系自嬴姓。嬴秦之后有絷氏(17,62)。
《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引 《姓觿》 云:“赢秦之后。”此当系出赢姓。
【源】 系自嬴姓。嬴秦之后有絷氏(17,62)。
《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引 《姓觿》 云:“赢秦之后。”此当系出赢姓。
读音:hú fēi【源】 系自妫姓。陈胡公后有公子非,其后子孙为胡非氏,见《风俗通》(1,6,12,17,60)。【人】 胡非子,战国时人,著有《胡非子》三篇(6,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
读音:Huǎnjī【综】北魏时代北姓(44)。后改为缓氏(9,60,70)。亦作和稽(60,70),〔如稽〕(7)。按,缓稽、和稽或即同一姓之异译,参见和稽姓。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收载
读音:kū【源】 ①西羌有枯姓,见《南凉录》(60,62)。②唐时契丹酋长枯莫离(60,61),姓枯。【变】 唐武后时赐契丹酋长枯莫离姓李,见《旧唐书·北狄传》(60,62)。【布】 北京(91)、台
读音:Tuī/Tuei,Twei【综】汉有蓷融,见《容斋随笔》(63)。
读音:Yīlèqílè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译作 “也里吉斤”。
读音:Zhuó【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云林有此姓(68,26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Mèngwǔ【源】 彝族姓(375)。
读音:yáng jiǎo【源】 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羊角(故城在今山东范县南70里,一名义城),以邑为氏(7,11,17,60)。【布】 北京有此姓(91)。【人】 羊角哀,春秋时燕人(21)。现行罕见
读音:yáng yú晋后以采为氏者有扬于氏。(见《路史》)
读音:Juébì【综】 彝族姓。又称〔牟惹觉毕〕,属丁惹家支(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