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uó

【源】 ①颛顼帝之子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西10公里罗川城),后徙枝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7,9,11,12,17)。一说,春秋时罗国与楚国同姓,子爵熊姓,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12,17,60)。②汉时巴氐七姓有罗氏(11,17)。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等为罗氏(17,21,44,62,70)。④唐时西域曹国人有罗氏,见《北梦琐言》(242)。⑤唐时天竺人有罗氏,见《通鉴》(242)。⑥宋时板楯蛮(为湖南湘西土家族先民)七姓有罗氏(11)。⑦西夏人姓(95,240)。⑧明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罗名秉忠(24)。今蒙古族姓(344)。⑨明、清时云南兰州(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253),今白族姓(138)。⑩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180,181)。今满族姓(344)。⑪土族罗古尔氏,汉姓为罗(195)。⑫彝族姓(130,149,380)。又,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333)。⑬瑶族姓(117,118,225)。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117)。⑭芒人温糯氏,汉姓为罗(157)。⑮台湾土著(65)、布依(131,133)、拉祜(134,203,226,245)、布朗(156)、佤(161)、京(104)、仫佬(112)、侗(113)、苗(115,117,209)、东乡、回、壮、羌、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长沙、豫章、齐郡、襄阳、河东(6,14,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6%,为中国人口最多20个大姓之一,主要在南方,尤以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省多此姓,6省罗姓约占全国汉族罗姓人口70%。【人】 罗怀,汉时梁相(21)。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四川之峨边、合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鲜、回、壮、傣、侗、苗、瑶、彝、蒙、京、黎、怒、土、白、仫佬、布依、土家、锡伯、拉祜、仡佬、哈尼、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引 《广韵》 云: “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郑樵则注云:“ (罗国),子爵,熊姓; 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 此之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二十里之罗川城,又徙至今湖南平江县南三十里之罗城,最后徙至今湖南长沙。此虽皆以国为氏,然所出有别,或为妘姓; 或为熊姓。② 《姓氏考略》注引 《魏书·官氏志》 云: “后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③ 《续通志·氏族略》载: “明赐元人姓名阿拉克萨里曰罗秉忠。” ④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即以 “斛瑟罗” 为姓,后又改称 “”。见 《辞海》。⑤彝族之罗,为“烈显” (用长筏渡江之家) 之分族。⑥锡伯族之“”,为托霍罗氏所改,盖取 “托霍罗”之末音谐以汉姓 “” 而得。⑦土族之罗姓,源於罗古尔阿寅勒,意为出产油菜籽的村庄,居者以地为单姓,或取“罗古尔阿寅勒” 之首音谐以汉姓 “” 而为姓。⑧白族之罗姓,则源於其原始图腾 “腊波”,以命氏族(虎氏族),亦以为姓。后或取“腊波”之首音谐以汉字罗、腊、娄而为单姓。注⑤——⑧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⑨清代满族爱新觉罗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或改为单姓“”。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东汉有罗衍; 后魏有罗结,代人,太武初为侍中; 五代吴越有罗隐,新城人,诗人; 明代有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当代有罗荣桓、罗瑞卿。

猜你喜欢

  • 公思

    读音:gōng sī【源】 春秋时鲁季氏之族公思展,其后以字为氏(7,17,24,60)。历史上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曰: “鲁季氏之族曰公思展,后人以字

  • 夏父

    读音:xià fǔ【源】 系自曹姓。春秋时邾娄颜公之子夏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7,60,62)。【人】 夏父展,春秋时鲁文公时大夫(7,26)。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

  • 读音:Zhāng章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姜姓。姜子牙后人封国于鄣,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章姓。二是改

  • 央歐

    读音:Yāng'ōu佤族姓氏。今云南之西盟有分布。本为寨名,或以之为姓。《中国人的姓名·佤族》 有载,未详其他。

  • 读音:Bǎi【源】①摆夷,为僰人(白族先民)之一族,居四川、云南,或以族名为氏(62)。②回族姓(380)。【布】云南东川(380)、河南扶沟(281)、临颍(339)、新疆呼图壁(342)、伊吾(3

  • 斟鄩

    读音:Zhénxún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总论·别族》 称: “斟氏之族见於当时者,一曰斟, 二曰斟, ……” 又作 “斟寻”, 郑樵注“斟” 云:

  • 读音:Huō【综】源出不详。河南驻马店东双门王家畈有此姓(6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中国姓氏大全》 音huò。

  • 读音:Kūn《姓氏词典》引 《姓谱》收载。未详其源。

  • 束吕糺

    读音:Shùlǚjiū【综】 元人姓(57)。清《续通志·氏族略》作〔苏尔嘉〕(24)。【人】 重喜,束吕糺氏,从元世祖南征有功,拜昭勇大将军、婺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61)。《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

  • 读音:fū【源】 ①春秋时吴王夫余之后有夫氏,见《路史》(17,60)。②东汉时南匈奴人有夫氏,见《后汉书》(60,62)。③四川米易县彝族姓。【望】 河南(17,60,418)。【布】 浙江上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