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iáo

苗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出自苗父之后。据传说,上古有神医苗父,其后代遂以苗为姓氏。二是出自百济民族。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的百济民族中有苗氏一姓。三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芈姓。始祖为楚大夫伯棼,伯棼因罪被杀,他的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后代因以采邑为姓,遂成苗氏。

苗姓发源地主要在今河南济源西部,三家分晋后,苗姓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两汉时苗姓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苗姓南迁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唐中后期,有苗姓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时期,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者很多。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有渡海赴台湾者。清中叶以后,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为多。

苗姓历史人物有苗晋卿,唐宰相。晋卿好学,中进士。工文善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苗再成,南宋名宦,抗元三杰之一。慷慨有大志,德祐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定计抗元。元军猛攻,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英勇不屈而死。

苗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五十三位。


【源】 ①系自芈姓。春秋时楚若敖之裔、楚大夫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见《风俗通》(1,7,9,12,17)。②相传上古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见张澍《姓氏五书注》(1)。③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氏(9,11,17)。④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⑤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134)。⑥彝(130)、畲(172)、蒙古、维吾尔(344)、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东阳(17,60,418),上党、济阴(21)。【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52%。【人】苗浦,汉时长水校尉(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族、彝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芈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望出东阳。”苗,即苗亭,在今河南济源县西。

汉代有苗光; 唐代有苗晋卿,壶关人,中书舍人; 明代有苗衷,凤阳定远人,兵部尚书; 清代有苗夔。

猜你喜欢

  • 白素特

    读音:Báisùtè【综】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禄泰之妻为白素特氏(260)。

  • 读音:Wán【源】系自姬姓。卫康叔为周武王同母少弟,初封康,故称康叔。周公旦诛武庚,以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其后有顽氏(8,17,62)。 【布】江苏武进(314)、北京、四川成都(91)等地均有此姓。

  • 读音:miào【源】 宋时西羌人姓,见《宋史》(60,62)。亦见《姓苑》(15,21)。【布】 浙江上虞(279)、普陀(297)、福建(92)、台湾彰化(64,68,261)、河南洛阳、河北、北京

  • 雎鸠

    读音:Jūjiū【源】 少昊之官,司马者也(15,63)。

  • 读音:Fū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福建之邵武、广东之吴川等地有分布。此姓系景县等地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不见载於古籍。(按: 芙,当即芙蓉,亦即荷花,似应以花名为氏。)

  • 读音:Pí皮姓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一是出自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姓氏;二是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姓氏。皮姓发源于河南的济源,早期主要居于山西境内。到了汉、晋、南北

  • 读音:tàn见《姓苑》。

  • 公孙

    读音:Gōng sūn公孙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按照周朝制度,王位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其他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他们的后代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公孙姓望居扶风(今陕西长安县西)、高阳(今

  • 读音:Yàn【源】 见《姓苑》(15,21,24)。或以物为姓,如釜氏、杯氏之类(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四川成都(91)、台湾高雄(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砚弥坚,元时德安

  • 读音:liáng【源】 见《姓苑》(15,21)。汉、晋时南中(泛指四川大渡河以南,云、贵一带)夷人有孟、爨、量、朴、夕五大姓,见《华阳国志》(60,62)。敦煌石室所出残姓氏书上有此姓(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