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uè

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夏禹后代。二是出自越王勾践之后。

越姓发源于浙江绍兴,望族居于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越姓历史人物有越石父,春秋时齐国人。著名贤士,因故被囚禁。相国晏婴把他赎出来,并聘为上客。越其杰,明代贵阳人。为人倜傥,工诗文,善骑射,著有《横槊集》等。

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六位。


【源】 ①系自姒姓。战国时越王无疆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6,7,12,15,17)。②古南越国,在广州,其后有越姓(4)。③代北复姓越勒、越疆、越质等氏后均改为越氏(7,21,27,60,70)。【望】晋阳(60,418)。【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越坚,明时合州人,正统进士(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贵州之从江、四川之长寿及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姒姓,贾逵注 《国语》 曰: ‘夔、越皆芈姓。’ 实夏后氏之苗裔,少康庶子封於会稽,以奉禹之祀。文身断发、拔草莱而邑焉,自号於越。於越者,夷言发声也。其地今越州城是也。” 此当以国为氏,系出姒姓。②又注:“ 《河南官氏志》有越彊 (强) 氏,改为越氏。” ③又注: “ 《后秦录》 有北梁州刺史越质诘归,三字虏姓也,亦改为越氏。”统称: “越氏有三: 勾践之后以国为氏; 又有越彊氏改为越氏; 又有越质诘氏改为越氏。”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 《万姓统谱》称: “越氏有三: 勾践之后以国为氏; 又有越强氏改为越氏; 又有越质氏改为越氏。” “”、“”古通用; “”今为“”之简化字; “越质氏” 当为“越质诘氏”之讹。) ④ 《姓氏词典》 据 《魏书·官氏志》注称:“北魏越勒氏、越彊氏,并改为越氏。” (按: 查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有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未见“越彊 (强)”、“越质”、“越质诘”三氏。其 《校勘记》 云: 《疏证》 云: 《姓纂》 十月引《志》 “越勒、越彊并改姓越。” 《通志略二》 引 《志》亦云 “越彊改越”。“”、“”古韵相通,故歧为二氏。即此可证字当作 “” …… (勒) 字疑当作“”。

春秋时齐有越石父; 宋代有越移; 明代有越其杰,正统进士。

猜你喜欢

  • 蠻歹

    读音:Mán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蛮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玛勒岱〕(24)。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收载; 《续通志·氏族

  • 辟歷辰

    读音:Bìlìchén【综】北魏时改代北辟历辰氏为辰氏,见《魏书·官氏志》(44,60,62)。【望】河南(60)。历史上代北地区之三字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魏书·官氏

  • 读音:Ěr现行罕见姓氏。今福建之邵武市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邵武市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珥,玉石耳环,疑指物以为氏。)

  • 珠商

    读音:Zhūshāng景颇族姓氏。相传为瓦切娃时二十六大姓之一。《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有载,未道其详。

  • 赤盞

    读音:Chìzhǎn【综】 ①金时女真人姓(17,60,71)。后改为张氏,见《北风扬沙录》(71)及《金史·赤盏晖传》(56,71)。②赤盏即颜盏,见周春《辽金元姓谱》(33)。③石盏、赤盏、食盏,

  • 娃米

    读音:Wámǐ【综】 苦聪人姓。世居云南金平茨通坝乡大寨郭周(即黑苦聪人)人姓,汉姓为朱(134)。

  • 读音:Chì《姓氏词典》 据 《姓考》 收载。其注云:“系古代回纥炽俟氏所改。”

  • 沙古阿那

    读音:Shāgǔ′a′nà高山族姓氏。台湾高山族之朱欧人有此姓。沙古,竹子名; “阿那” 是表示人名的语尾词。此当取植物名以名族,以族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

  • 读音:Jǐng景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源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二是以谥号为姓氏,出自战国时

  • 錫訥楚克

    读音:Xī'nèchǔk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乌噜特(23,63,260)。【变】清蒙古镶红旗(259)、驻防杭州满洲正蓝旗(256)中均有西讷楚特氏,〔西讷楚特〕似即锡讷楚克之异译。清代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