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
【源】 突厥部有蹋氏,或系鲜卑蹋顿(即辽西乌桓酋)之后,见《姓氏寻源》(60,62)。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 《姓氏寻源》注其源: ①“突厥部有蹋氏。”②“亦或鲜卑蹋顿之后。”(按: 蹋顿,东汉末期辽西乌桓族首领,后为曹操所杀,乌桓、鲜卑虽均为东胡之别支,若谓乌桓蹋顿即 “鲜卑蹋顿”,恐有背於史。)
参见 “踏”条。
【源】 突厥部有蹋氏,或系鲜卑蹋顿(即辽西乌桓酋)之后,见《姓氏寻源》(60,62)。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 《姓氏寻源》注其源: ①“突厥部有蹋氏。”②“亦或鲜卑蹋顿之后。”(按: 蹋顿,东汉末期辽西乌桓族首领,后为曹操所杀,乌桓、鲜卑虽均为东胡之别支,若谓乌桓蹋顿即 “鲜卑蹋顿”,恐有背於史。)
参见 “踏”条。
读音:Xībǔs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23,63,180,260)。【变】 ①亦作〔希普苏〕(180,260)。②清镶黄旗满洲领催达里善之妻为希布苏氏(260)。〔希布苏〕似即希卜苏之异
读音:Nánfúlù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呼尔哈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Érmén【源】 宋大夫耏班随宋武公伐长狄有功,赏以一城门,谓之耏门,子孙因以为氏(7,21)。【它】 张澍认为耏门非姓,实即耏氏(26)。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
读音:téng shū【源】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15里),为滕侯,史称滕叔绣,其后为氏(6,7,12,15,17)。 【人】滕叔辛,楚考烈王时大夫(12)。历史上罕见
读音:Piāo/Piau, Pyau【源】 见《姓氏考略》(60,62)。【布】 山东利津(356)、北京、四川成都(91)、台湾(68,261)、河北唐县等地均有此姓。【人】 飘雄,明时太和人,正德
读音:chéng【源】 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叔武封为郕伯(郕国,故城在今河南范县境),后失其国,子孙以国为氏(7,12,15,62)。【变】战国时郕午仕赵,改为成氏(7,26)。【望】弘农(17,4
读音:qiāng xiàn卫公族羌之孙宪为羌宪氏。(见《世本》)羌宪,姬姓,卫公族羌子孙宪为羌宪氏。(见《万姓统谱》)
读音:Húgǔ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晋书》注云: “即斛粟氏。”南燕有斛穀·提,慕容超将。
读音:Wǎěrk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80)。【变】 清驻防达虎里正白旗有瓦尔噶氏,世居打牲地方(260),〔瓦尔噶〕似即瓦尔喀之异译。【人】 清正白旗满洲打牲壮
读音:Jié《姓氏词典》有载, 其注“”注云: “一作‘卩’。”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