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ān

鄢氏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妘姓。相传帝颛顼玄孙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周朝时封求言于鄢,建立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灭掉,后世子孙就以原国名鄢命姓,遂成鄢姓。二是出自芈姓。鄢国被楚国吞并后,改设为县,楚国公族大夫被封于此,担任鄢县尹,他的子孙有以封邑为姓氏者,称鄢氏。

鄢姓发源于现在的河南鄢陵。在今辽宁新民、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牙克石、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库尔勒、阿克苏、伊犁、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常住鄢姓居民。

鄢姓历史人物有鄢鼎臣,江西丰城人,字玉铉。明代举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丰城闹饥荒,他力请知县开仓赈灾。有兵事,捐资犒义勇,以加强守备。鄢正畿,字德都,明末福建永福人。明朝灭亡后,他悲痛欲绝,北向恸哭。后隐居深山,不参加清朝举行的科举考试,心系明朝,常写诗作文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号亦必道人,后赋《绝命篇》,与御史林逢经俱投溪水自尽。

鄢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三位。


【源】①系自妘姓。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为鄢侯,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7,17,60)。②战国时楚地小国。鄢国故城在郢(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西北,故楚多此姓(60,6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土家族姓(387)。 【变】一作傿(17)。 【望】太原(17,60,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 【人】鄢将师,春秋时楚大夫(7,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南康、峡江、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据 《路史》 注云: “傿侯之后有傿氏、焉氏、 鄢氏、��氏。” 又云: “傿, 妘姓国, 灭于郑, 后以名氏。” 又云: “鄢,妘姓国,后以名氏,其地在郑,故楚有此姓。”此以国名氏,系出妘姓。② 《续通志·氏族略》 则注: “ 《姓氏辨证》 曰: ‘鄢,郑地,其先以所食邑为氏’。此以邑为氏。” 当与前“以国为氏” 不同。

春秋时卫有鄢武子; 宋代有鄢孝隆; 明代有鄢高,南昌人,胡州府学教授。

猜你喜欢

  • 朱佐

    读音:Zhūzuǒ【综】 源出不详。上海嘉定有此姓(351)。

  • 公彧

    读音:Gōngxù【综】 东汉时有公绪恭,山阳人,见《后汉书·党锢传》(7,17,21,60)。一作〔公堵〕(17)。

  • 读音:Tū【源】 ①见《姓苑》(15,21,80)。②柳城突氏系勿吉国人姓(243)。勿吉,为北魏时东北三江平原上部落,源于肃慎,后发展为七部,其中黑水部系女真族先民。【布】 安徽淮南有此姓(362)

  • 读音:Zhòu【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shì【源】 ①系自祁姓。帝尧之裔刘累为夏朝御龙氏,其孙在商时徙封为豕韦氏,周武王时封为唐氏,周成王时徙杜城(故城在今陕西长安东南),为杜氏。杜伯为周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其子隰叔奔晋,子蒍为晋献

  • 读音:Yǔ【源】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注称: “现代姓氏。”未道其详。

  • 读音:Bì【源】 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庇氏,见《路史》(17,62)。【布】 大陆仍有此姓。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据《路史》亦收,其注云: “源于芈姓

  • 葉赫納喇

    读音:Yèhè'nàlǎ【综】 清满洲人姓,或系纳喇氏之分支。叶赫纳喇全庆,清满洲正白旗人,道光进士,累擢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61)。《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 注

  • 赤奮

    读音:Chìfèn【源】 赤奋,炎帝时诸侯,见《国名纪》(17)。以国为氏。【人】 赤奋若,即赤冀,相传为神农时人,作杵臼(1,60)。

  • 读音:Liàn《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