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ào

鲍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姒姓。春秋时杞公子仕宦挤,食采于鲍,其后代遂以“”为姓氏。二是以国名为姓氏,为夏诸侯国鲍国的后代,其后因以国为姓。三是少数民族姓氏,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改姓“”,称为鲍氏。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战国时迁往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鲍姓繁衍于山东、江苏间,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也人丁兴旺。后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唐末五代时期,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两宋时,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兴旺。元代,鲍姓向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如今,鲍姓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为多。

鲍姓历史人物有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与齐国政治家管仲交往甚密。管仲家贫,鲍叔牙常给予资助。后来齐桓公囚禁并欲杀管仲,鲍叔牙力加劝阻,认为桓公如欲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不可。桓公遂厚礼以待管仲,并任管仲为大夫。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为春秋霸主。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他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后来唐诗人李白、岑参等影响很大。

鲍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六十二位。


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见《姓苑》)

鲍出自姒姓,夏诸侯国,子孙氏焉。(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上卿。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见《元和姓纂》)

后魏,俟力伐氏改为鲍氏。(见《魏书·官氏志》)

▲〈春秋齐〉鲍叔牙,大夫。〈汉〉鲍宣,高城人,哀帝时为谏大夫。〈南朝宋〉鲍照,东海人,诗人。

猜你喜欢

  • 胜屠

    读音:shèng tú胜屠,即申徒也。(见《风俗通》)由后为河东都尉,时与其守胜屠公相告言罪。(见《史记·酷吏周阳由传》)汉有胜屠公。(见《万姓统谱》)

  • 读音:Quǎn【源】 源出不详。山西平陆(298)、安徽淮南(362)、台湾南投、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中国姓氏辞典》据《菲华日报》 收载。其注称: “今台湾有此姓。”报载张勇 《台

  • 魚孫

    读音:Yúsūn【源】 ①春秋时宋公子目夷,字子鱼,其后以鱼孙为氏(12,15,60)。②春秋时宋大夫鱼石奔楚,其孙留国,因以为鱼孙氏,见《姓苑》(6,11,17)。【人】 鱼孙登,汉时北海相(6)。

  • 读音:Lì【源】 ①炎帝厉山氏之后(17)。②系自姜姓 。春秋时齐厉公之后(12,17,60)。③古厉国在义阳随县(今湖北随州)北之厉乡,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7,11,60)。④三国时吴之

  • 咩迷

    读音:Miémí【源】 西夏人姓(31,24)。【变】 亦作〔密密〕(24,101)、咩铭(101)。【人】 西夏国主德明之妃为咩迷氏,一作密密氏(31,101)。咩迷乞遇,西夏臣(24,40)。《姓

  • 鮑俎

    读音:Bàozǔ【源】 代北复姓(7,12,44,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yīn【源】 ①见《姓苑》(15,21,60)。当系古太史掌五音者之后(60,62)。 ②韩不信,字伯音,或其子孙以其字为氏(60,62)。【布】 安徽淮南(362)、浙江余姚(389)、江西宁

  • 唯徐

    读音:Wéixú【源】 汉景帝时有容成侯(容一作榕)唯徐卢,见《史记》(12,21)。系匈奴人姓(26)。【变】 一作〔徐卢〕(6,12,242),误。【人】 唯徐光,汉时人,卢之孙,袭容成侯,任安定

  • 解批

    读音:xiè pī参卢之后有解批氏。(见《路史》)解批氏,又改为解氏。(见《魏书·官氏志》)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路史》云:“参卢之后有解批氏。”参卢,相传为神农炎帝之后

  • 吐延

    读音:Tǔyán《姓氏词典》 引 《魏书》 收载。“北魏有吐延身”。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