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即膈气。详该条。
①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十七。详疝条。②即奔豚。以其因气上冲而发。故名奔豚气。详奔豚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慢惊风,阳气大亏,自汗不止,遍身冰冷,面色苍白。治宜回阳救急。用固真汤,或参附汤加龙骨,牡蛎、黄耆、五味、干姜。
【介绍】:见何世仁条。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初生不啼。详该条。
①见《本草纲目》。为龙葵之别名。②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苦之别名。③见《本草纲目》。为酸浆之别名。各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病名。干霍乱之俗称。《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详干霍乱条。
诊小儿脉的方法,包括:①指法: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儿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动转寻三部;七八岁可挪动拇指诊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热亮之处,则目痛涩,畏避不能开,火郁于上也。”羞明且懼热,属火燥血热之阳证。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龙木秘方蜜蒙花散或东垣泻热黄连汤加减。参见羞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