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急惊风

急惊风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惊风的一种证型。急惊风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因偶然受外界的各种强烈刺激引起;有因心肝火盛,外感寒郁闭,不得宣泄所形成;也有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停痰,郁而化热,以致痰热相蒸,窍道不通,发为抽搐。临床以发病急聚,且具有惊、风、痰、热四证为特征。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故心肝蓄热,脾肺停痰,风热壅闭,窍道不通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急惊发作,须急用重掐手法,掐人中印堂合谷涌泉,亦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同时用嚏惊散(生半夏皂角),吹鼻取嚏,并用开关散(蜈蚣僵蚕南星麝香、皂角)调以姜汁,或乌梅擦牙开关。随即灌服苏合香丸至宝丹,以助开窍醒神。再按惊、风、痰、热四证,以镇痉熄风,涤痰泄火为治,急则治标。但在痰火稍降,就应调其气血,否则每因过用寒凉,易成慢惊等证。临床上当抽搐缓解,则应用琥珀抱龙丸治之,以清热镇惊,并益气和中。若脾虚生痰者,则用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竹茹橘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麦冬、枣仁人参菖蒲、南星、黄连)。

猜你喜欢

  • 紫色喉风

    病名。多由风痰热毒,郁于肝肺上薰咽喉所致。症见喉中肿痛,色紫而呼吸不利。治宜疏风清热、祛痰利咽。用六味汤加丹皮、赤芍、黄芩、银花、连翘等。

  • 翰林医效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职务,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经质

    指月经的性状。正常月经,一般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根据经质的病理改变,可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例如经质清稀为气血虚,经质稠粘多属血热等。

  • 钱氏经验良方

    参见幼幼集条。

  • 干疳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候。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七卷。由于小儿乳食不调,心、脾积热,津液虚损所致。症见羸瘦,皮肤干枯,两目干燥凹下,或畏光,夜热不安,啼哭无泪,腹部胀满,口干唇燥,或颈项倒斜。治宜健脾益

  • 寒积五更泄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 黄退庵

    【介绍】:见黄凯钧条。

  • 按摩推拿法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按患部的肌肉走向,双手先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徐徐按摩,顺骨捋筋。本法可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错位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的复位而舒畅通达,不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而且能防

  • 气逆失血

    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金匮翼·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 锁喉风

    病名。①指急喉风兼有牙关不开,口噤如锁者,故名锁喉。多由风热之邪外侵,引动肺胃积热上升,风火相搏,热毒郁结不散而成。《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咽喉肿痛,饮食难入,或痰气壅塞不通者,皆称为锁喉风。”或见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