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术语。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气功等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从文献考察,早在二、三千年以前,中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已有医方、经脉和《导引图》等多种医书。《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已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此后,历代中医文献又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祖国医学对经络学说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认识。近年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如经络敏感人的相继发现,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探究经络感传的实质已为研究者所瞩目,他如针刺麻醉的成功等,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解剖学和组织学上得到形态证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如有人根据一些经络现象不同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情况而认为经络是一种至今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有人以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和循经感传就相应消失,以及从尸体上观察到多数经穴都分布在神经通路上的特点,认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关系比较密切;有人则提出淋巴反应系统的理论;还有人认为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特殊机能排列在人体局部的投射,由此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应路线的原因。此外,还有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类传导假说等。还有学者从控制论观点进行解释,将人体看作是一个自动的控制系统,而经络相当于“传导道”,穴位则相当于“发生器”,针灸等刺激相当于“信息源”,经络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递着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等等。目前,国内有人提出,第三平衡论和整体区域全息论,即经络是一个新的系统,与已知的神经系统共同协作维持体内的平衡调节。都为经络研究提高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 夹阴伤寒

    病名。①指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伤寒全生集》卷一:“若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证身热面赤,

  • 牛人参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 黑如炲(táì 台)

    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始,烟煤。指灰黑枯槁的颜色。喻肾的真脏色。见于久病肾气将绝,胃气衰败,如某些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严重衰退的疾患等,参见真脏色条。

  • 脉象

    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晋·王叔和《脉经》根据这些征象总结出二十四种脉象,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

  • 外湿

    外感之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从事水中作业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 润泽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引丹溪秘方。麻子仁、当归、桃仁、生地黄、枳壳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服。治大便不通。

  • 子烦

    病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妊娠子烦。妇女怀孕后因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或素有痰饮,复因郁怒忧思,致使火热乘心,神志不宁,出现心惊胆怯,烦闷不安的病症。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口干,宜清热养阴、除烦,

  • 石蛭螫人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蛭食,详该条。

  • 怔忡

    病名。①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俗名心跳。”详虚损怔忡、阴火怔忡、气郁怔忡、痰火怔忡等条。②指心

  • 漏蹄风

    病名。出《解围元薮》卷一:“生小水窠淫痒,搔破则流黄水,久渐成疮,内生蠹虫,烂秽不敛口。”生于脚底涌泉穴处,故俗称穿心脚底风。类似麻风引起的脚底溃疡或脊髓空洞症引起的营养不良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