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多因风冷之气客于肌肤,搏于血气而成。患处作痒,略高出皮面,边缘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搔起白屑,久则皮肤顽厚。外搽癣药水或土槿皮酊。本病相当于体癣。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热性药一般是向上向外,所以没有沉降的作用。但亦有例外,如巴豆性热,能向下通大便。
①下垂至眉的长发。《灵枢·经脉》:“血不流,则髦色不泽。”②颠棘之别名。《尔雅·释草》:“髦、颠棘。”郭璞注:即天门冬。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八。即白癜风,详该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百会疽。见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籍贯不详。撰有《医苑》1卷,已佚。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谓此障之形“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无泪,遮蔽瞳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滑翳内障。详该条。
症名。出《灵枢·口问》。系指自咬其唇。详见啮舌条。
见《昆明郊区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报告》。为天南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