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足阳明经病证

胃足阳明经病证

病证名。因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鼾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胀满。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胃足阳明经病证》除前列“是动、所生”病之外,尚列举了腹胀、胃管心痛、饮食不下、膈塞不通、大便难或泻等。参胃病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日轻夜重咳

    病证名。指咳嗽在白天轻而入夜加剧。多因久咳后阴虚血少所致。《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日轻夜重咳,血少也。宜二陈汤多加当归。”或用六味丸加二冬以滋化源等。参见夜嗽、咳嗽条。

  • 山夜兰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 松树蕊

    见《滇南本草》。为松笔头之别名,详该条。

  • 甘露儿

    见《救荒本草》。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 双眼龙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 经中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蛇泡竻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 幼幼集

    儿科著作。4卷。明·孟继孔撰。刊于1593年。卷1《孟氏治痘详说》为作者治疗痘证的经验;卷2《孟氏杂症良方》,为作者对儿科诸病证治的论述;卷3《钱氏经验良方》;卷4《上用方》系作者集录钱乙等儿科医家的

  • 娜仁·阿柏

    【生卒】:1770~1855【介绍】:清代蒙医骨科医生。世医出身。得家传有所创新。以听、扪和问诊诊断骨折。以蛇蛋花宝石按压法止血止痛,热熨患肢、上吊牵拉等为骨科治疗手法,效果显著。其后代亦均为名医。

  • 实秘

    病名。指肠胃实邪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见《洁古家珍·杂方》。《医学心悟·大便不通》:“阳明胃实,燥渴、沾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金匮翼·便闷统论》:“实闷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