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风

胎风

病证名。①婴儿禀赋不足,感受风寒而引起的抽掣。《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子在胞胎,禀受不足,肝心经虚。其及始生,乳养无法,触冒外风,或因断脐疮痂未敛,风邪一入,则令脏腑虚弱,经络不通,蕴结为热,盖风善行而数变,入营卫气血间,则令儿壮热吐吮,精神不宁,睡卧饶惊,手足抽掣,故名胎风。”治宜熄风镇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②小儿初生,身皮如汤泼火伤者,为胎风(《保婴撮要》)。又名胎赤。治宜清泄热毒。母、婴内服清胃汤,外敷如意金黄散

猜你喜欢

  • 本经

    即《神农本草经》。详该条。

  • 万经棵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 天伯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通天,见该条。

  • 古萸连丸

    见《医学入门》卷六。即左金丸,见该条。

  • 反转子午拳

    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

  • 经来小腹结块

    病证名。《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来小腹结成一块,如皂角一条横过,痛不可忍,不思饮食,面色青黄,急用延胡散(延胡索、发灰)。”

  • 参芪膏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武汉方)。党参、黄芪(蜜炙)各2.5千克。共煎熬三次,去渣取汁,滤清浓缩,加冰糖5千克收膏,每服9~15克,早、晚开水和服,日二次。功能补益元气。治体弱气虚,四肢无力。

  • 脾肚发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上发背。见该条。

  • 外阳

    经穴别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郄。”所指即跗阳。

  • 尊生老人

    【介绍】:见沈金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