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颙;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经筋从足小趾起始,上结于外踝,斜上结聚于膝部,下面足外踝,结于脚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它的分支,从外踝上行结聚于腿肚外侧,向上与腘窝部的一支相并上行结于臀部,挟着脊柱两旁,直到项部,至此分出一支,结于舌根;它直行的一支,结于枕骨,经过头顶,下至颜面,结聚于鼻部;分支为目上纲(上睑缘,“纲”一作网),下结于鼻旁;它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一支进入腋下,向前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结于完骨(颞骨乳突);它的另一条分支,从锁骨上窝处分出,斜上结于鼻旁。

猜你喜欢

  • 气喉

    即喉。喉为气道,故名。《喉风论》:“经曰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详喉条。

  • 导法

    通导大便的方法。与导便同义。是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如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等。

  • 徐克平

    【介绍】:见徐芳洲条。

  • 积结泻

    病名。指饮食停滞肠胃所致的泄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积结泻,腹中绞痛,平胃散加消积药。……食积内结,发热,泄溏,消导药中加香连、干葛;不应,加大黄。”参见积滞泄泻,食积泄泻条。

  • 冰片艾

    见《广东中草药》。为艾纳香之别名,详该条。

  • 燥结

    因津液亏损,胃肠干燥而致大便秘结的证候。症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温病条辨·中焦篇》:“燥结甚者,间服增液承气。”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物学著作。简称《证类本草》。31卷。宋·唐慎微约撰于十一世纪末。1108年(大观二年)刊印时由艾晟补入陈承《本草别说》的内容,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116年(政和六年),曹孝忠等重行校刊合并为

  • 着噤

    病证名。又名初生着噤。简称噤。《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初生,口里复结聚,生于舌上,如黍粟大,令儿不能取乳,名之曰噤。此由于胎时,热入儿脏,心气偏受热故也。”

  • 受纳之府

    受盛、容纳饮食水谷之处所,指胃而言。《侣山堂类辨》:“胃为受纳之府,脾为转运之官。”

  • 虚里动气

    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古人认为“虚里与寸口相应”,故诊虚里的动气与寸口切脉同义。王孟英认为“小儿脉候难凭,惟揣虚里穴,确有可据。”《柳州医话》:“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