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泉

猜你喜欢

  • 秋暑

    病名。《时病论》卷五:“七月大火西流,暑气渐减,而凉气渐生,其时炎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较盛夏更热之年,人感其热而病者,为秋暑,即世俗所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犹是暑湿交蒸,但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

  • 太医院知印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 脾为涎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 婴童百问

    儿科著作。明·鲁伯嗣撰。10卷。约刊于15世纪(明初)。本书将有关婴幼儿的初生养护及病候诊治等列为100个问题,对于多种儿科病证的致病原因及治法方药等均有较详细的阐述。作者能融会众说,自成一家,取材比

  • 清胰三号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生大黄(后下)、白芍药各15克,栀子、木香、槟榔、延胡索、芒硝(冲)各9克,细辛0.9克。水煎服,每日二剂,三至四次分服。功能通理泻实,理气止痛。治合并型胰腺

  • 暑病

    病名。①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②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症。《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

  • 家传医秘

    书名。2卷。清·齐秉慧(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记述了齐氏临证经验。上卷论病证,辨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经治病;下卷杂证诸法及药性。其中有效经验方及单方可供借鉴。本书收入《齐氏医书四种》中。

  • 鼻肿

    病证名。《石室秘录》卷一:“鼻肿者,乃肺金火盛也。”常由肺经火毒上攻所致。证见鼻部肿大,甚则肿大如拳,疼痛异常。初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用仙方活命饮或凉膈散加减;后期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 额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赤疽、风气二疽。总由火毒蕴结而成。若初起疮顶塌陷,干焦色紫,不生脓者危重;红肿局限者轻。初宜服荆防败毒散,次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将溃气虚者,服托里透脓散;气实者服透脓散,外

  • 玉金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郁金,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