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之一。先将三棱针在酒精灯上加热,并使其尖端1.5厘米烧红,蘸香油,趁热刺入喉瘤体或乳蛾体。根据蛾体大小深度可达0.15~0.4公分,或停针1~2秒钟,或旋即出针。
经穴名。代号LR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2寸,长收肌外缘处。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
病名。《梅氏验方新编》第一集:“舌蕈,生舌上,出血不止,即不救。”即舌癌。见舌岩条。
病名。出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春水扬波一症,黑睛斜斜高耸而起,若治不及时,“……则渐高失,至极并水不见,神膏如死,俗谓之田螺旋顶。”参见春风扬波条。
气血虚的络脉。《素问·调经论》:“不足则视其虚经。”
【介绍】:见范汪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六吉。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人。对于医学常有自己的见解,见闻较广,著有《医经原始》等书,已佚。
①四肢。《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②手指和脚趾。《素问·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病证名。五般聤耳之一。耳内腥臭,多由澡浴水入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酝酿成热所致。治法见伍耳条。
指结喉两旁的足阳明经人迎穴处动脉搏动亢进。可见于水肿、哮喘、怔忡等病证。《灵枢·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