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证者当散表,兼利小便。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
①见《闽东本草》。为牡蒿之别名。②见《广西中药志》。为臭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指肠中有气转动,时时放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集注》卷五:“按矢气二字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石上柏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金樱子之别名,详该条。
理气法之一。又称下气。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适用于喘咳、呃逆等症。常用药物如苏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石等。降逆下气亦属于本法范围。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太阴主三阴之表,故为开。
出《花镜》。为西番莲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陈复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