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惊骇不安,躁动不宁之证。详惊、躁条。
证名。见《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又称脚软。详该条。
痿证之一。指痿证由内热所致者。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多因内热灼阴耗血,筋失濡养所致。症见身热骨蒸,筋骨痿软,不能步履等。治宜滋阴清热,补肝肾,强筋骨等。方用虎潜丸加减。
出《灵枢·经别》。指从十二经脉分出,走向体腔、头面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可以用离、合、出、入四字概括,即从四肢部的本经别离(离),进入体腔(入),浅出体表(出)而上头项,然后阴经的经别归向与相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恚气,则积聚在心下,不可饮食。”参见七气、九气条。
见订正伤寒论注条。
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卒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瘛疭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温病条辨·下焦篇》:“既厥且哕,脉细而劲,小定风
即气阴两虚。详该条。
【介绍】:见郑瀚条。
病名。见茹十眉《五官病》。即睥生痰核。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