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卷二方。栀子、黄连、藿香、厚朴、陈皮、半夏、甘草、苍术、竹茹、茯苓。治胃火呕吐,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
病名,指生于肌体的多发性疽病。《外科启玄》卷六:“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九疽,言其多发,实非发必九处,或类似今
即胎疾。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若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先祖在当地以小儿科闻名,鸿绪也精通医术。撰有《内经纂要》一书,已佚。
即补肾阴。详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黄鳅痈。见该条。
推拿穴位。即青筋。详该条。
病名。即上腭痈。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