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比喻事权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命令大夫士蒍在蒲、屈两地为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蒍草草完事,夷吾向晋献公告状。为此,晋献公对士蒍进行批评。士蒍分辩道:“我还未听说家中未死人先哭一通,没有敌情就去筑城的事情。我修筑城池不好是不敬;而修好城池却为将来的敌人提供了保障,则是不忠。《诗经》上说:只有修德才能安定;只有团结群公子,才是可靠的长城。您如修德而又团结群公子,又何必要为他们筑城呢?如果修城,不出三两年,即会因内乱而对之用兵,又何必把城铸得那么牢固呢?”从朝中退出后,士蒍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唱道:“狐皮大衣毛茸茸,一个晋国三个公,唉呀!我到底听谁的令。”

【出典】:

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唯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例句】:

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十羊九牧,直意难行;一国三公,适从焉在?” 唐·杜甫《草堂》:“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猜你喜欢

  • 晋阳甲

    《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榖梁传.定公十三年》:“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 磻磎

    同“磻溪”。《陈书.高祖纪上》:“是以文 武之佐,磻磎蕴其玉璜;尧舜之臣,荣河镂其金版。”【词语磻磎】   汉语大词典:磻磎

  • 去握珠

    参见:掌中珠

  • 徯望

    同“徯后之望”。五代王仁裕《王氏见闻记.王承休》:“朕闻前王巡狩,观土地之惨舒;历代省方,慰黎元之徯望。”【词语徯望】   汉语大词典:徯望

  •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孟子.滕文公上》:“阳货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此语意谓要想富国,便不能行仁政;要想行仁政,就不能富国。后世常以之指依仗剥削致富的人

  • 鸿磐

    源见“鸿渐”。又《易.渐》:“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王弼注:“磐,山石之安者,少进而得位,居中而应本无禄养,进而得之,其为欢乐愿莫先焉。”后因以“鸿盘”谓稍有升迁即安于其位。明高濂《玉簪记.促试》

  • 探汤

    《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曾以用水去试水冷热来比喻躲避邪恶。如手伸进热水,必然立即退出。后遂用为避恶迅速之典。唐.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诗:“中原初纵燎,下

  • 陶公战舰

    《晋书.陶侃传》:“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又加侃为督护,使与诸军并力距恢(陈敏之弟)。侃乃以运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用官物讨官贼,但须列上有本末耳。’于是击恢,所向必破。”晋朝名将陶侃,

  • 隗在燕

    源见“黄金台”。指战国时郭隗受到燕昭王的特别礼遇,获得殊荣。唐刘禹锡《会昌春连宴即事》诗:“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 潘郎掷果

    同“潘车盈果”。清徐述夔《五色石.二桥春》:“不异潘郎掷果还,恍疑洗马渡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