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哀感中年

哀感中年

源见“东山丝竹”。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清 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典源】《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晋书·王羲之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谢安 (字安石) 对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 说:“人至中年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伤好几天。”王羲之说:“人接近暮年,自然会这样,正需要以丝竹音乐来陶冶排遣。常怕被儿孙辈知道,破坏欢乐的情绪。”谢安曾在东山隐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中年的心情;或用以形容演奏欣赏音乐; 或用以形容与亲友分别之情。

【典形】 哀感中年、东山丝竹、丝竹东山、丝竹陶写、丝竹中年、畏逢亲友别,中年哀乐、中年丝竹、作数日恶、别怀恶、陶写待桑榆、正赖丝与竹、儿辈知此乐、中年怀抱、越山丝竹、中年作恶、中年心事。

【示例】

〔哀感中年〕 清·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东山丝竹〕 清 ·丘逢甲 《还山书感》:“南渡衣冠尊旧族,东山丝竹负中年。”

〔丝竹东山〕 明·陆钰《曲游春·和查伊璜客珠江元韵》:“携来丝竹东山,几度尊前杖底。”

〔丝竹陶写〕 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丝竹中年〕 清·王士禛《将往金陵冒辟疆携歌儿见过》:“莺花上日连秋社,丝竹中年感谢公。”

〔畏逢亲友别〕 宋· 陆游 《羁怀》:“谢傅畏逢亲友别,庞公思遣子孙安。”

〔中年哀乐〕 元·白朴《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中年丝竹〕 清·黄遵宪《上海喜晤陈伯严》:“大地山河悲缺影,中年丝竹动欢心。”

〔作数日恶〕 宋·苏轼《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


【词语哀感中年】  成语:哀感中年汉语词典:哀感中年

猜你喜欢

  • 呼庚呼癸

    《左传.哀公十三年》:“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古人以天干配季节、方位。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因此,庚癸谓致食致水,作为

  • 鸡群鹤

    源见“鹤立鸡群”。比喻一般之中的突出者。宋楼钥《题赵尊道渥洼图》诗:“中间名种鸡群鹤,无复瘦疮乌暮啄。”【词语鸡群鹤】   汉语大词典:鸡群鹤

  • 见义必为

    源见“见义勇为”。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一定去做。《宋史.石介传》:“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连动 遇到正义的事就一定去做。《宋史·儒林传二·石介》:“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岂可量

  •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三国演义》一〇四回载:三国 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秉其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字仲达)率军追击,遥见蜀军帅旗,诸葛亮纶巾羽扇端坐车上(实是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

  • 兰梦之征

    源见“燕梦征兰”。指生子的征兆。周之翰《为律娶妻判》:“言其孕子,如逢兰梦之征。”【词语兰梦之征】  成语:兰梦之征汉语大词典:兰梦之征

  • 行吟泽畔

    源见“泽畔吟”。指失意者吟咏遣愁。明杨慎《沁园春.己丑新正》词:“自寿一杯,休行吟泽畔,兀坐山隈。”

  • 田父可坐杀

    周时谚语。田父指老农。《列子.杨朱》:“周谚曰:‘田父可坐杀。’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肌肉粗厚,筋节?急,一朝处于柔毛绨幕,荐以粱肉兰桔,心㾓体烦,内热生病矣。”谚语中反映出统治

  • 夫子墙

    《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 司空眼惯

    同“司空见惯”。宋李廷忠《卜算子.萧计议席上》词:“雅兴杂鱼龙,妙舞回鸾凤。莫道司空眼惯□,还入清宵梦。”见“司空见惯”。宋·李廷忠《卜算子·萧计议席上》:“雅兴杂鱼龙,妙舞回鸾凤。莫道~,还入清宵梦

  •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指京城。广眉:长眉。 京城里时兴画长眉毛,各地就将变本加厉把眉毛延长到半个额头。 比喻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附子廖》:“夫改政移风,必有所本。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