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义集
即今安徽寿县南保义镇。清乾隆 《寿州志》 卷1南乡 《市集》: 保义集 “离城八十里”。
即今安徽寿县南保义镇。清乾隆 《寿州志》 卷1南乡 《市集》: 保义集 “离城八十里”。
①一作回水。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大凌河两源会合处。《晋书·慕容皝载记》:东晋咸康三年(337),“筑好城于乙连东,使将军兰勃戍之, 以逼乙连。又城曲水,以为勃援”。即此。②在今江苏南京市北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巨鹿县 (今河北巨鹿县北夏旧城)。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县地。武德四年 (621) 废。
在今山东平度市北五十里。《寰宇记》 卷20胶水县: 药石水 “源出明堂山,合石渎河”。《清 一统志·莱州府一》: “按 《县志》 有逢家庄河,源出大泽山,西流会药石河入胶水,盖即石渎河也。”
亦作思陵山。又名西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新定九域志》 卷9浔州有 “思灵山”。《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思陵山 “秀峙穹窿,映带府治。上有三清岩。宋淳化初,州守姚嗣宗游此,亦曰姚翁岩。有泉
一作滋泥泉塘。即今新疆阜康市东九十里滋泥泉子镇。《清一统志 · 迪化州》 有滋泥泉台。
西汉改杨氏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三国魏改为杨国,属平阳郡。西晋复为杨县。北周属永安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古县名。本春秋晋杨氏县,西汉改为杨县,治今山西省洪
即今江苏洪泽县。《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山阳县: “高良涧在府西南九十里。《志》 云,由清河涧沙埠桥西入淮。万历二十一年,淮水决于此。”
即今安徽休宁县南五十里五城镇。元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 卷28休宁县: 五城村 “元置五城务及南五岭巡司于此。明初废”。
即浐水。今陕西灞河支流浐河。古为关中八川之一。古水名。又作浐水。即今陕西省灞河支流浐河。古为“关中八川”之一。
又名汊川、澨水。即今湖北天门市、汉川县北之天门河。《元和志》卷27汊川县:“汊川水在县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唐置汊川县以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