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庭湖
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北三十里蚕尾山下,世称小洞庭湖。唐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序》称“左拂蚕尾”。诗中说:“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即指此湖。
古湖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北蚕尾山下。安山湖流入。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曾宴其僚五太守于洄源亭,作《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北三十里蚕尾山下,世称小洞庭湖。唐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序》称“左拂蚕尾”。诗中说:“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即指此湖。
古湖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北蚕尾山下。安山湖流入。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曾宴其僚五太守于洄源亭,作《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南朝宋置,属宋熙郡。治所在今广东高明市或鹤山市境。隋平陈,废入平兴县。古县名。南朝宋元嘉中置,治今广东省高要市东南。属宋熙郡。隋开皇时废。
清置,属渑池县。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崤店。
即今江西铅山县东南温林关,与福建武夷山市接界。《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铅山县 “分水关” 条下: 温林关 “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峦峻绝,亦崇安八关之一也”。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北。北接江西省铅山县界,形势
①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四十六里天台山中。原分上、中、下三寺。《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初三日,“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 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 忽
亦作傥城郡。 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晋昌郡置,属梁州。治所在龙亭县 (今陕西洋县东十八里)。辖境相当今陕西洋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废。
隋置,属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南省临高县西北。唐武德五年 (622) 改名富罗县。古县名。隋置,治今海南省临高县西北。属儋耳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名富罗县。
隋开皇十二年 (592) 改原丰县置,为泉州治。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大业三年 (607) 为建安郡治。唐武德六年 (623) 仍为泉州治。景云二年(711) 改为闽州治。开元十三年 (725) 改为福
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南二十里洪庆村。传说为秦始皇坑儒之处。一说在县东南五里。《寰宇记》卷27雍州昭应县:“坑儒谷在县东南五里。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瓜,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说不同,因发机陷之。唐玄宗改为旌
即武周山。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云冈石窟所在地。《魏书·高祖纪》: 太和四年 (480),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武州山在 “府西二十里”。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即
在今天津市东南海河入海口南岸。《清一统志·天津府二》:“大沽口,众水由此入海,即《通典》所云三会海口。”为海防要地,清于此设海口营。《畿辅通志》卷93:“大沽海口宽一百五十丈,水深一丈五尺……河口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