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祠部

祠部

①官署名。尚书省诸曹之一。东晋、南朝掌宗庙祭祀礼乐制度,领祠部、仪曹二郎曹。长官为尚书,然不常授,如缺则由尚书右仆射兼领。北魏不常置,或设神部、仪曹、礼部等尚书领祭祀礼仪事。北齐为尚书省六曹之一,掌宗庙祭祀、少数民族、疆域地图、田猎、屯田、土木工程之政令,领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郎曹,仪曹则转属殿中尚书。其长官尚书或缺,则以尚书右仆射兼领。隋朝改名“礼部”。②官署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诸郎曹之一。设郎(郎中、侍郎)为长官,隶祠部尚书,其官如缺,则隶尚书右仆射。职掌参议、制定郊祀宗庙吉凶礼仪制度,唯北齐专掌祠祀医药、死丧赠赐,吉凶礼制归仪曹。隋朝改称祠部司,隶礼部。历代因之。初设侍郎、员外郎为长贰,炀帝改置郎、承务郎。唐朝以郎中、员外郎为长贰,遂成定制。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及僧尼簿籍之政。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禋,咸亨元年(670)复旧,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再改司禋(一说改职祠),肃宗至德二载(757)再复。当时或置祠祭使掌其职事,以他官兼领。五代因之。北宋前期设判部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主管祠祭、国忌、休假日期,掌僧尼、道士、女冠、童行名籍,颁发度牒。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长贰,掌全国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令,兼领医官磨勘、医生试补等事。哲宗元祐(1086—1094)中,省一员郎官。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兼领膳部。孝宗隆兴(1163—1164)以后省并。明初复置,为礼部四属部之一,设郎中、员外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名“祠祭清吏司”。③ 礼部司官的别称。


官名。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管礼制。东晋设祠部尚书,掌管祭祀。南朝宋祠部尚书主管祠部曹;北齐祠部尚书掌管医药赠礼;北周改为礼部。隋、唐在礼部设祠部曹,掌管祭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及僧尼簿籍。明清改为祠祭司,掌管祭祀等事。参看《晋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一》、《通典·职官五》、《明史·职官志一》。

猜你喜欢

  • 亲军营

    清朝侍卫处所属之警卫部队。由上三旗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选二名亲军 (由下五旗挑取者亦分入上三旗),共一千七百七十人组成。以亲军校、署亲军校各七十七人分别管辖,在领侍卫内大臣统领下担任宿卫扈从任务。清代警

  • 版部

    尚书省户部别称。梁章钜《称谓录》卷一五《户部》: “《叩钵斋官制考》: 民部(户部)亦称稼部,又称版部”。

  • 少臣

    官名。同“小臣”。商朝置,辅佐国政。《叔夷钟铭》: “伊(尹)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参见“小臣”。

  • 南京店宅务

    官署名。金朝置。设在南京(今河南开封)的房屋地产管理机构。参见“店宅务”。官署名,金朝置,掌管房地基,征收官钱,检料修造,摧毁房舍。其官有管勾四员,正九品,各以二员分为左右厢。属员有攒典,左右厢各五人

  • 判司农寺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员二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任,主管司农寺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以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遂罢。官名。宋初司农寺卿与少卿为寄禄官,司农寺置判寺事二人,以两制、朝官以上充

  • 专勾司

    见“马步军专勾司”。官署名。宋初为三司马步军专勾司,属三司,掌诸军兵马逃亡、收并的簿籍以及诸司库务出纳的数额,向粮料院批送文历以审核和防止发放俸禄时的舞弊行为。置勾当官一人,以三班使臣充任,后改任京朝

  • 主管诸司

    官名。南宋国史院、日历所、会要所置,以本署官兼任,掌本署修史之事务。

  • 乌鲁古

    官署名,即群牧所。金置,掌群牧之事。其官有提控诸乌鲁古(正四品)、使(从四品)、副使(从六品)、判官(正八品)、知法(从八品)。见《金史·百官三·诸群牧所》。

  • 右先司马

    官名。战国置。军队中的先锋官。《古玺汇编》第四六号: “阳州左、右先司马。”

  • 都知兵马使

    官名。唐、五代方镇使府军将,掌军府兵权,肃宗至德(756—758)以后实为蕃镇储帅。又有衙内都知兵马使、衙前都知兵马使、中军都知兵马使等名目。西夏李德明在位时亦置。武官名。唐置,属节度使,掌领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