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依文

布依文

我国布依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通用汉文。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方案》(草案),1981年,依据布依语特点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文字方案全部采用拉丁字母。现在正在贵州部分布依族聚居地区试验推行。布依文以布依语的黔南(第一)土语为基础,以规范的望漠县复兴镇话的读音为标准音。采用26个拉丁字母。声母表示法:单纯辅音用一个字母表示;颚化和唇化辅音用双字母或3字母表示;带先喉塞音成分的浊辅音、舌面鼻辅音和舌根鼻辅音、舌尖清擦音和舌根浊擦音也用双字母表示;这样布依文有12个表示声母的双字母或3字母形式。将布依文32个声母排列如下:b [p] mb [b] m [m] f [f]w [vw] d [t] nd [d] n [n] s []l [l] g [k] ng [] h [x] hr [] j[tʨ] ny [n] x [] y[j] s [s] r [z]by [pj] my [mj] qy [j] gv [kw] ngv[w] gv [w] p [p‘] t [t‘] k [k‘]q[t‘] z [ts] c [ts‘]。后6个声母只拼读现代汉语借词。布依文有87个韵母,由元音字母或元音字母加韵尾构成。布依文有a、o、ee、i、u、e 6个元音字母,它们分别表示以下音位:

a [a] aa [a:] o [o] o o [o:] e e [e:]i [i] ia [iə] u [u] ua [uə] e [щ] ea[щə]舒声韵尾有-i、-u、-e、-m、-n、-ng 6个,促声韵尾有-b、-d、-g 3个。87个韵母中的ia、io、iao、ua、ui、uai、ao、ou、er 9个,只拼读现代汉语借词。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舒声调用l、z、c、x、s、h 6个字母分别依次表示第1 (24)调、第2 (11)调、第3 (53)调、第4 (31)调、第5(35)调、第6 (33)调;促声调第7(35)调用字母t表示,第8(33)调不加调号。现代汉语借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依次用y、f、j、q四个字母表示。

猜你喜欢

  • 典属清吏司

    清官署名。为理藩院下属机构。初为柔远司,继改旗籍司,乾隆二十九年(1764)改为典属司。掌管外札萨克各部旗疆域、封爵、会典、军旅、驿递、蒙藏各地喇嘛及恰克图贸易等事。为管理西藏事务,特设驻藏大臣两人,

  • 巫蛮

    汉代对巫山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秦置巫县,汉属南郡,故又泛称为南郡蛮。与※廪君蛮或※槃瓠蛮有渊源关系。分布在今四川巫山县。和帝永元十三年(101),以郡县收税不均,怀怨恨,遂在许圣等率领下屯聚举兵。次年

  • 哈泥

    哈尼族名。历史文献上“哈尼”的同音异写。乾隆四十年(1775),胡蔚校订《南诏野史》“窝泥”条说:“有和泥、斡泥、哈泥、路弼等名……”雍正《临安府志》说自呼哈宜(哈尼)。居今云南元阳县境。参见“哈尼族

  • 御制惠远庙碑

    碑名。清世宗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所建驻锡庙碑。雍正六年(1728),因西藏阿尔布巴之乱,移七世达赖喇嘛于理塘。次年,诏于打箭炉西北之噶达城(藏语音译,今乾宁县城)建寺,八年(1730)建成,赐名“惠

  • 张淮深

    832—890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人。※张议潮之侄。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任归义军节度使留后。乾符年间(874—879),进归义军节度使。中和三年(883),领兵攻甘州(今甘肃张掖),击败回鹘军西

  • 萧乙薛

    ?—1124辽末将领。字特免,契丹族。国舅少父房之后。道宗朝入仕,寿昌(1095—1101)年间,累任显要。至天祚帝时,天庆初年,为知国舅详稳事,迁殿前副点检。时辽王朝局势动荡,危在旦夕,东北女真勃兴

  • 建州

    渤海王国置。为率宾府所辖3州之一。州治故址在今绥芬河下游双城子(前苏联乌苏里斯克),但亦有他说:或说为双城子对岸的克拉斯诺雅尔山城;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附近或说即大城子;旧有说在长白山鄂多理城(即今

  • 俺答谢表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等致明穆宗的表文。亦称《北狄顺义王俺答谢表》。隆庆四年(1570),※俺答汗孙※把汉那吉投明,促成双方议和,结束了明蒙之间200余年的战争状态。翌年,明廷同意俺答封王、通贡、

  • 脱因

    ①元代汉语白话。为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佛教僧人的称谓。一说“脱因”一词系为汉语“道人”的蒙古语译称。元代文献和碑铭中音译作“脱因”,义译为“和尚”、“和上”。 ②即“托音”(750页)。

  • 奥理

    见“奥里”(2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