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师范

师范

1751—1811

清代白族学者。字端人,号荔扉,别号金华山樵。云南大理府赵州(辖今凤仪、弥渡)人。祖籍山西洪洞县师村,先世于明初随沐英出征云南,以功被封为世袭指挥使,落籍赵州,世代与白族通婚,融入白族。父师问忠博学有才,曾中乡试第二名,以文史训导子弟,故自幼得父学而光大之。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乡试第二名,后六次入京会试均不第。五十二年(1787),补剑川州(今云南剑川县)儒学训导。继奉命办理西征廓尔喀军需,代理知州事,以军功保授安徽望江县知事。在职8年,为官清廉,以爱士恤民为己任;兴利除弊,不畏强暴,严惩贪官污吏;兴办教育,在县衙开设“小停云馆”,广收志士学子读文史,研习经籍,咏诗作赋,评议现实,考书院诸生学业之进退,亲为讲说,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人才。桐城名士姚鼐赞之曰:“为人恺悌忠信,笃于友谊,爱士殷殷,出于至诚。”后因重听致仕,贫困不能返故里,客死望江,家无余财,惟书籍数千卷。士民悲泣,未受恩者,且为经理丧事。幸获济南守张鹏升(溟洲)资助,送灵柩归葬弥渡。毕生勤于史学,并工诗文,亦喜作画,对滇、皖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乾隆五十五年(1790),即与袁文典、袁文揆兄弟共同编纂《滇南诗略》。在望江又完成多种著作的编纂和著述,搜集望江先哲43家诗文,成《雷音集》,以讽后学。又辑《二余堂丛书》12种,以广传播。自著《金华山樵前后集》、《二余堂诗文稿》、《抱瓮轩诗文汇稿》、《小停云馆芝言》等,均在望江付梓。又纂《南诏征信录》3卷(未刊行)。晚年纂成巨著《滇系》40卷,分疆域、职官、事略、赋产、山川、人物、典故、艺文、土司、属夷、旅途、杂感等12类,博采400余种书籍,记录了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众多资料,持论确而取义精,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通志史书、有关云南的百科全书。姚鼐称赞此书“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弊,兼采文物,博考古实”。后人莫不赞叹其治学精神。

猜你喜欢

  • 长兴

    五代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帝李嗣源(李亶)年号。930—933年,凡4年。

  • 王赡

    北宋经略河湟地区边将。秦州宁远(今甘肃武山)人。边将王君万子。初,隋军征战兰州有功,官至皇城使,领开州团练使。元符二年(1099)七月,领副统军职,任先锋,率部进取湟水流域,占邈川(青海乐都),取宗哥

  • 纳失失

    元代一种织金锦缎名称。又作纳石失、纳赤思。《元史·舆服志》:“纳石失,金锦也。”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此种锦缎“缕皮傅金为织文”,华丽名贵,种类甚多。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很早即由回回商人运销至蒙古等

  • 哈郎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所设哈兰城卫,正统后设之考郎卫,均改作海兰卫或海兰城卫。

  • 閤门州

    唐羁縻州名。故地在武威南閤门川(今青海大通河一带)。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附之吐谷浑部落入居唐境后,相继散徙各州。其迁至此地者,置州以辖之,隶凉州都督府。

  • 巴图鲁

    亦作把土鲁。满语、蒙古语音译,“勇士”、“英雄”之意。历史上满族、蒙古族统治者曾以此号赐予勇敢善战的部属。①元代的拔都、拔都鲁等即是,元亡后蒙古游牧部落中尚沿用之。②清太祖以前,※觉罗中武功郡王礼敦,

  • 翁金碑

    突厥文碑铭。1891年雅德林采夫在今蒙古国和硕柴达木南80公里翁金河支流附近发现。今碑仍存原地。碑文刻在石碑两面和另一杀人石上,共20行。约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一说二十七年,739),是后突厥

  • 彭宏海

    清代湖南永顺土官。字中涵。土家族。永顺(治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宣慰使※彭廷椿子。康熙十年(1671),授总兵衔,率土兵协清军剿吴三桂,有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袭永顺宣慰使职。

  • 永昌南窝布朗族起义

    元延祐五年(1318),云南永昌(今保山)南窝布朗族阿都众、阿艮等率众起义,杀镇将,夺驿马。云南省遣参政汪申奉右丞朵尔只前往镇压,官兵所到之处,肆意杀掠。次年五月,义军因寡不敌众,避走箐楼,阿艮降,余

  • 阿旺洛桑丹白坚参

    1660—1728清代青海古尔寺高僧,德庆寺之创建者。藏族。出生于森宝山下之曲察阳桑村。由五世达赖等确认为前世拉摩·洛哲嘉措之呼毕勒罕。从丹喜仓尊出家。12赴西藏,由五世达赖授沙弥戒。拜哲蚌寺郭芒扎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