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逃人法

逃人法

清代惩处八旗内逃亡者及失察官员、窝主等的法律。例定凡逃亡事出,该管人员须于法定日期内呈递“逃牌”,上书逃人姓名、年貌、旗籍、服色及逃亡日期、次数、有无携带军器等。超限或隐匿不报者,系官罚俸、降级,系常人则以鞭责。(1)旗下奴仆(满语阿哈)逃亡被抓获者,有单颊刺字、双颊刺字、鞭打、枷号、发往吉林等处给披甲人为奴等处分。(2)正身旗人逃亡,有鞭枷、发往黑龙江等处当差之分。(3)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额鲁特新附者逃亡,一经捕获即行正法。 (4)康熙十二年(1673)定,八旗官员逃亡者,革职交刑部治罪。以严刑峻法惩治逃亡及其违法者之制早已行之。顺治十二年(1655),左都御史屠赖曾奏:“逃人三次始绞,而窝主一次即斩,又将邻佑流徙,似非法之平也。”(蒋良骐《东华录》卷7)顺治六年(1649),靖南王耿仲明因所部天祐军中窝藏逃人事发,畏罪自缢死于江西吉安军次。

猜你喜欢

  • 嘉纳巴·阿旺洛追嘉措

    1635—1688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高僧。藏族。青海塔尔寺附近达秀部落人。曾任西藏甘丹寺法台,藏语称“法台(金座)”为“赛赤”,故又称“赛赤活佛”,即“金座活佛”。其根本寺院为尖礼县能科地区之拉穆德钦寺

  • 曷术石烈

    见“曷术部”(1652页)。

  • 依玛坎

    赫哲语音译,意为“故事”。赫哲族民间口头相传的一种古老说唱文学。最为群众喜闻乐听,类似汉族北方的“大鼓”,南方的“苏滩”。用词合辙押韵,如同诗歌。长的可说唱多日,短的也能说唱数天。内容大多是歌颂英雄复

  • 塔巴八措

    见“达巴八措”(731页)。

  • 多伦人

    清代西北地区之一部落集团。又称朵兰人、惰兰人、多兰回子等。主要居住于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罗布泊附近以及库尔勒等地。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说。一说是卫拉特蒙古人,在准噶尔政权衰微时移居于维吾尔

  • 阿会部

    唐代奚(又作库莫奚)族部落名。一作阿荟部。原为一氏族,据《周书》称,奚族早期有五部,“有阿会氏者,最为豪帅,五部皆受其节度。”入唐,发展为部落。活动于饶乐水(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南部一带。唐太宗贞

  • 罗涅河女直

    辽代生女真诸部之一。因居罗涅河,故名。罗涅音近拉林,当为古今译字之异。分布在今拉林河流域。辽天显三年(928)正月,有黄龙府罗涅河女直与达卢古部一同向辽纳贡之记事,此后不见其名。

  • 蒲速宛

    ①见“耶律棠古”(1322页)。 ②见“蒲速��”(2319页)。

  • 迎月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夏历正月十五日“初昏,持炬登高,谓之迎月”。另据李朝金迈淳《洌阳岁时记》正月条载,是日初昏,农家“束炬点火成群,向东而

  • 察哥

    ?—1156西夏大将。党项人。皇族,崇宗弟。多权略,有膂力。任都统军,镇衙头。贞观三年(1103),建议学宋兵之长,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居带兵而锄,临戎分番而进。封晋国王,掌兵政,多有战功。雍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