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升平社学

升平社学

指新建升平社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西北郊区一些爱国士绅建立的“纠合各乡居民团练自卫”为主旨的反侵略组织之一。社学起源于明代,原是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地主士绅兴办“团练”以“御盗贼”的场所。***战争时期,广东人民利用社学进行抗英斗争,重建升平社学。它是由石井、怀清(后改名为佛岭)等十几个旧有的社学联合而成的,发起人是举人、曾任阳江县训导的李芳。不久,在籍内阁中书何有书又创立升平公所, “以为壮丁聚集之处”。升平社学和升平公所“连为一气,声息相通”,共有壮勇数万人。社学领导权掌握在地主士绅手中,其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社学规定:富者助饷,贫者出力,除老弱残废单丁不计外,每户三丁抽一。武装编制为:百人为一甲,八甲为一总,八总为一社,八社为一大总。社学壮勇白天劳动,晚上训练。参加社学的下层士绅与广大群众接近,反侵略斗争较坚决;上层士绅则和清政府立场基本一致。清政府对社学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两面政策。升平社学在***战争后领导和参加的著名斗争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火烧广州洋馆的斗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反对香港开市的斗争;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反对英人图谋占领广州河南的斗争;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驱逐清广州知府刘浔的斗争;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反对英人进入广州城的斗争。社学的这些斗争都获得了很大胜利。1850年(道光三十年)以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社学中的士绅公开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镇压人民革命,而社学中的许多劳动群众则纷纷投身于反清斗争的行列。

猜你喜欢

  • 白莲教

    又名白莲社、白莲会,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始创于南宋,入元后传播日广。起初,其首领得出入宫廷,其信徒亦受官府保护。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该教又吸收了明教、弥勒教的若干成分,由宣扬“弥陀出世”,进而宣扬“

  • 景定公田

    南宋理宗时强买民田以扩大“公田”的历史事件。理宗即位后,官僚贵势之家疯狂兼并土地,国家财政日绌。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知临安府刘良贵、浙西转运使吴势卿和殿中侍御史陈尧道等,迎合权相贾似道之意,建

  • 焚掠圆明园

    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华罪行之一。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朝皇帝的离宫,自康熙年间在明朝贵族废园的基础上开始扩建,到被毁前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全园面积达五千余亩,有综合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杰出建筑

  • 反美爱国运动

    清末中国人民反对美国迫害在美华工的反帝爱国运动,亦称“抵制美货运动”。长期以来,有大批华工流落美国,美国西部的开发主要依靠华工的劳动。但在美国经济发展之后,美国政府和资本家却歧视迫害华工,不断煽起排华

  • 福建独立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早有革命党人从事活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福州成立同盟会支部,郑祖荫任支部长,林斯琛为总干事,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聚集革命力量。黄花岗起义,福建革命党人参加者甚多,之后又按

  • 都督府

    唐代地方军政机构。魏晋以后,曾设“都督诸州军事”之职,总揽所辖区域军政民政。北周至隋,改称“总管”。唐代恢复都督名称,并设都督府。都督府分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下都督府三类。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改

  • 云岗石窟

    我国著名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亦称云岗。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现存洞窟五十三。其中主洞二十一,造像五万一千余尊。其中昙曜五洞开凿最早,有

  • 云南河口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河口地处中越边界,是滇越铁路的交通孔道,为铁路工人和游勇聚散之区。控制河口对运输军械和进图全滇十分重要,因而在镇南关发难前,孙中山已着手筹划河口起义。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 南匈奴内附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次年,南匈奴单于遣使至汉京师,求使者监护,愿遣侍子入朝,重修汉宣帝与呼韩邪单于和好之约。建武二十六年汉授南匈奴单于玺绶,使入居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不

  • 略阳之战

    光汉武帝刘秀出兵击败陇西割据者隗嚣的战役。新莽末年,隗嚣趁群雄并起之机,割据陇西。初附更始政权,旋归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转属公孙述,为朔宁王。建武八年,汉将来歙率二千余人劈山开路,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