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十卷。清叶桂(1666-1745)撰。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叶氏生于世医家庭,三代业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父均为当时名医。十四岁丧父,从父之门人朱某学医,先后拜师十七人。叶氏少年聪悟好学,求知若渴,知识宏博,广通经史。学医采众家之长,能够“闻言即解,见出师上。”主要著述有《本草再新》、《本事方释义》、《时选医衡》、《叶案括要》、《叶天士秘方》、《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医案存真》、《叶天士医案增补》、《叶天士家传秘诀》、《叶天士晚年医案真本》、《叶天士万应奇效秘方一千六百种》、《幼科要略》、《医效秘传》、《评点叶案存真》、《评定陶节庵全生集》、《种福堂公选良方》、《眼科良方》、《温热论》等。多为门人或后人所辑。叶氏诊治疑难杂病有卓越成绩。特别对温热病有很大贡献。擅长治疗时疫。叶氏继承了金元诸家学说,并在对热病规律的大量观察下,脱出《伤寒论》的范围,创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论体系,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以划分热病的浅深和治疗步骤,提出伤寒与温病证治的不同,对卫、气、营、血的分辨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辨舌、验齿、观察斑疹和白的方法,成为温病诊断的特点,创立了温病学说。在治疗方面,叶氏主张根据卫、气、营、血之分,而四者又互有联系,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方法,创立了许多方药。在其倡导下,清代研究温病学的日益增多,形成了清代的温病学派。温病学派的创立,使很多温病患者获得治疗,弥补了单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一切外感病、传染病所造成的损失,也为后世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防治某些烈性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经验。叶氏兼通内、妇、儿、五官各科,而以内科为主。儿科亦有专长,擅长治痧(麻疹)、痘、惊风、疳积等症,往往三言两语即能道明某些儿科病的本质特征和施治诀窍。徐大椿赞赏不已地说:“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不传,得古真诠而融化之,不愧名家。”叶氏用于儿科、妇科方面的许多方剂,至今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于切脉、望色、察看舌苔及验齿等,分析病情丝丝入扣,十分有效。处方治病能师古而不拘泥,善于化用古方,创立新方。叶氏重视识证、立法、用方,强调对证用药。此书又名《临证指南》,为叶氏门人华岫云搜集整理而成,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五万字。后附《幼科新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幼科新法》据传为叶氏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卷一至卷八为内科杂病及外科、五官科病;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全书以病为纲,分为八十九门。每病列医案若干则,后附叶氏门人等撰论治一篇。末附书中所举方剂,便于查阅。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特点,立法处方精当、妥贴,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常以寻常药物而获奇效。书中所述理法颇有创见,如论述温热病说:“温邪上受,内八于肺,肺之周气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吸取了吴又可邪自口鼻而入的论点,提出了肺先受邪、逆传心包络的观点。如论中风,提出肝阳化风理论,治以滋肝肾之阴,兼用潜镇、清泄、平息法,认为类中风为本虚标实。提出胃阴虚说,对内伤虚劳证,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治疗。临证治疗上多从脾胃上立论。如虚劳阴虚咳嗽之所以出现形肌日瘁、食减、自利、腹痛、寒热等,总由脾胃受伤,气不摄而阴不化所致,不必治咳法滋,只必戊己汤加五味摄阴已足。其温病之说对后人影响颇大,如吴鞠通《温热条辨》多取材于此。一些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等名方亦从本书案中化裁而来。本书对临床证治十分切用。流传甚为广泛,被誉为临证医案范本,为重要的医案著作。徐大椿曾加以眉批品评,与原书共传于世。本书因系随见随录,因此各案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又因为门人编辑,未必尽为叶氏本意。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附《种福堂公选良方》)、光绪十年(1884)古吴扫叶山房刻本、19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笃志斋经解

    五卷。清张应誉撰。张应誉,字伊知,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贡生,生卒年不详。是书分《周易》三卷、《春秋》二卷,大都风格近于宋学,虽名义上探源于《唐正义》,然实则是折衷于程朱胡氏之学说,一些地方还采

  • 刑部比照加减成案续编

    三十二卷。清许梿撰。许梿,见前条。是书为《刑部比照加减成案》的续编,体例一如其旧:卷一至卷五为名例、兵律邮驿,卷六至卷十一为刑律贼盗,卷十二至十八为刑律人命,卷十九至二十二为刑律斗殴,卷二十三至二十六

  • 诗纬推度灾训纂

    一卷。清胡薇元撰。篇中“君子悉心研虑,推变见事也”条,引《匡衡传》:“诗者原性情而明人伦也,故治诗必通律历阴阳,而旁极乎性命之原,善推祸福以著,斯乃告往知来,圣门言诗之微旨也”;“烨烨震电”条,引京氏

  • 国朝名人著述丛书

    十五种,十六卷。清佚名编。丛书不著编者名氏。所收均为清代学者文论、诗论著作,与书名不十分相符,而且多为常见著作。如顾炎武《救文格论》一卷,见于《亭林遗书》;黄宗羲《金石要例》一卷,见于《梨洲遗书》;王

  • 东嘉先哲录

    二十卷。明王朝佐(?~1599)撰。王朝佐,字廷望,平阳(今浙江省平阳县)人,明宏治九年(1496)进士,官南京工部员外郎。“东嘉”即“东嘉州”,唐武德年间建,贞观年间废,明朝时属温州。《东嘉先哲录》

  • 澡修堂集

    十六卷。清熊赐履(1635-1709)撰。熊赐履字青岳(一字敬修)。孝感(今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谥“文端”。著有《经义斋集》、《澡修堂

  • 说文字原考略

    六卷。清吴照辑。参见《说文偏旁考》。是编辑于《说文偏旁考》后。卷首有段玉裁序、王鸣盛序及吴氏自序。卷一录《说文》、《玉篇》、释梦英之偏旁,附以张有《复古编》之“笔迹小异字”。卷二录《汗简》、《六书字原

  • 诒经堂藏书

    七种,十九卷。清金长春编辑。金长春字芝龄,当涂(今属安徽省)人,事迹不详。丛书所收七种书为:宋魏了翁撰《正朔考》,北齐颜之推撰《还冤志》,宋魏了翁撰《古今考》,宋朱弁撰《风月堂诗话》,宋陈骥撰《文则》

  • 春秋麟宝

    六十三卷。明余敷中撰。敷中字定阳,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少勤学。以乡荐执教淳安。著有《太末先生集》。该书作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汇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之说于经文之下,而以《国语

  • 鄱阳遗事录

    一卷。宋陈贻范撰。陈贻范字伯模,天台(今属浙江)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宗正丞。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事迹。范仲淹曾在鄱阳(今江西波阳)任职,有善政,百姓为之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