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准斋杂说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生卒年不详)撰。吴如愚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返归故里。嘉熙二年(1238),经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他精通儒学,据徐元杰所撰吴如愚《行状》记载:“如愚孝友忠恕,安贫乐道,理明行修。凡所著述,于学问自得甚深。别有《易》、《诗》、《书》说,《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阴符经解》诸种。”(《四库全书总目、准斋杂说》)今皆散佚。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大学·格物》以“正”为“训”,明王守仁《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准斋杂说·天理人欲说》)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猜你喜欢

  • 净德集

    三十八卷。宋吕陶(1029-1105)撰。吕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中进士。官至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陶秉性耿直,遇事敢言,所陈论皆切国家大计。时值王安石行新法,他上对策说:“愿陛

  • 林泉高致

    见《林泉高致集》。

  • 隋文纪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生平见《才鬼记》。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此为其终。南北至隋一统,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 王文肃奏草

    二十三卷。明王锡爵撰。王锡爵(1534-1610),字元驭,号荆石,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掌翰林院,进礼部右侍郎,因触怒内阁首辅张居正,辞官不出

  • 广仁类编

    四卷。明王时槐(1522-1605)撰。王时槐,字子植,号塘南,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礼部郎中、福建佥事。累官太仆少卿,降光禄少卿。隆庆末,出为陕西

  • 读书一得

    四卷。明黄训(详见《名臣经济录》条)撰。黄训喜读书,每读一书,即从中摘取一两件事,论证其是非,积久而成一帙,共四卷,一百九十三条,也有一书中摘取数条的。虽于每条之首各题为“读某书”,但绝非序录、题跋之

  • 水浒记传奇

    二卷。明许自昌(1578-1623)撰。其生平详见《灵犀珮传奇》(辞目)。此记撰于明万历庚戌以后,故明吕天成《曲品》不及著录,清高奕《传奇品》,黄文旸《曲海目》等均题为自昌撰。此记两卷,三十二出,演梁

  • 弘光日录

    见《弘光实录钞》。

  • 子史精华

    一百六十卷。清张廷玉(详见《骈字类编》)、蒋廷锡、张照等四十余人,奉清圣祖康熙皇帝之命编撰而成。康熙六十年受敕始修,雍正五年完成。清世宗御定颁行。经、史、子、集四库之中,子、史二部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

  • 师觉授孝子传

    一卷。清黄奭辑。刘向《孝子传》、《隋唐志》皆不著录。《法苑珠林·忠孝篇》把郭巨、丁兰、董永、大舜四事并称为刘向《孝子传》。黄奭所辑仅存大舜、董永、郭巨三事。《隋志》载晋辅国将军萧广济撰《孝子传》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