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水经注

水经注

四十卷。郦道元撰。郦道元(469-527年),字善长,幽州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孝文帝时,历官尚书主客郎、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居官号称严猛,为权贵所不容。南齐皇子萧宝夤因亡国投奔北魏,后又欲谋叛。北魏孝明帝以郦道元为关西大使,查办萧宝夤谋叛事,被萧宝夤杀害。一生博览,好著述,撰有《本志》、《七聘》等,流传至今者,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是一部古地理书,专记全国河流源委和所经地理,旧题东汉桑钦撰,又有以为晋郭璞所作。清代四库馆臣考辩,以其作者为三国时人,迄今为多数学者沿用。其书内容简略,只述一百三十七条水道,有的只不过简短到一、两句话。郦道元据以为纲,详加补注,叙述了一千三百五十余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为原书二十余倍。其注征引广博,依水道沿途历记山川、都市、冢墓、祠庙、第室、石刻、名胜、故事、歌谣、怪异,并及于动物、植物。据统计,其注引用古书多达三百余种。其中,颇有一些极珍贵的古代史料。如卷十四鲍丘水下所附高梁水条,引用了晋惠帝元康五年所立《刘靖碑》,知曹魏时曾修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含润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这一记述,较比《三国志·魏志·刘靖传》详实而具体。再如卷二十九比水条下所记樊宏在湖阳为一个田庄实况,更为史书所不多见。《水经注》与其说为《水经》作注,实不如说是郦道元的再创作。只是由于他生活在南北对峙的历史年代,对南方的地理形势仅凭耳闻,未曾目睹,形成其书“详于北而略于南”的不足。该书在中唐以前尚未为世人所重视,以致宋初修《崇文总目》时,称其已佚五篇(卷),乐史《太平寰宇记》所引滹沱水、洛水、泾水等已不见于传本。自明以来,唯有万历时朱谋玮笺校注本流传较广。至清,致力于该书的学者不下二、三十家,成为其间“显学”,名为“郦学”。最初,以全祖望、赵一清、戴震最为著名。全祖望有《七校水经注》,赵一清著《水经注释》重加厘订后人所注,并考补了所佚五卷中的二十一条水道。戴震则据《永乐大典》详加校勘,补正了七千二百九十余字。至清末,王先谦汇众家之说,著成《合校水经注》。民国初年,杨守敬又有《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原想写成《水经注疏》八十卷,未完而卒,由其学生熊会贞续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可谓集大成之作。但尚有许多细致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猜你喜欢

  • 汉魏石经残字

    二册(山东图书馆本)。此书为山东图书馆辑拓,是海狱楼金石丛编之一。前有民国二十三年日照王献唐序,次为鱼台屈万里校录一卷。校录分甲乙丙丁四类。甲类为熹平石经,乙类为魏三体品字式石经,丙为魏三体直行式石经

  • 胡刻唐人说部书

    五种五卷。清胡鼐等编。该书所收之《河东记》、《御史台记》、《定命录》、《续定命录》、《乾馔子》均为已佚之唐人说部书,胡鼎、胡远、胡奂等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说郛》等书中辑出。是书可供研究古代

  • 大宋宣和遗事

    见《宣和遗事》。

  • 子刘子行状

    二卷。清黄宗羲(详见《黄梨洲年谱》)撰。此书记明末著名哲学家刘宗周(1578-1645)事迹。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亡后,绝食而死。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 霆军纪略

    十六卷。清陈昌撰。陈昌生卒年不详,字世五,四川铜梁人,官至知县。清将鲍超字春霆,所部湘军称霆军。陈昌在霆军多年,撰此书以彰其功。书中内容系辑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奏疏整理而成,叙事起自道光三十年(

  • 怀舫集

    三十六卷。清魏荔彤(约1685前后在世)撰。魏荔彤,字念荔,直隶柏乡(河北柏乡)人。魏裔介之子。生卒年不详。年十二补诸生,以资入为内阁中书,选凤阳同知,后官至江苏按察使。嗜好古学,勤奋著述,罢官后杜门

  • 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

    二十卷。清李贻德(1783-1832)撰。贻德字天彝,号次白,一号杏村,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学者。嘉庆戊寅举人,善小学,省试出高邮王引之之门,学行为王氏所深器。著作除本书外,尚有《周礼剩义》

  • 续说郛

    四十六卷。明陶珽(生卒年不详)撰。陶珽,姚安(今属云南)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陶珽鉴于陶宗仪《说郛》所收之书止于元代,遂杂钞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但其中仍有宋、元人之著作,如卷二宋苏

  • 楚颂斋诗集

    八卷。清胡焯(1804-1852)撰。胡焯,字光伯。湖南武陵人。九岁能赋诗。十八岁补县学生员。道光五年(1825)为拔贡。曾八次应乡试,至十九年(1839)始中举。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选庶吉士

  • 音学叙录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是书叙录其著书概略及其学之根据。有段玉裁序一篇及与段玉裁、王念孙来往论音书札四篇。又列古韵二十一部总目及全书凡例。其所列古韵总目,凡分并之部及仅有去入而无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