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热论 幼科要略附叶案存真

温热论 幼科要略附叶案存真

《温热论》一卷,《幼科要略》二卷,所附《叶案存真》二卷。清叶桂(详见《临证指南医案》)撰。《温热论》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为叶氏口传心受的经验心得,实为叶氏临床经验的结晶,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是温病学说中的一部珍贵的文献。叶氏继承金元诸家学说,并在对热病规律的大量观察下,脱出株守《伤寒论》的范围,创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论体系,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与传变规律,以“卫、气、营、血”为辩证施治的纲领,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用以划分热病的深浅和治疗步骤,提出伤寒与温病证治的不同。在诊断上又提出察舌、验齿、观察斑疹和白的辨析方法,成为温疹诊断的特点。为温病学发展提供理论与辨证基础。在治疗方面,主张根据卫、气、营、血之分,而四者又互有联系,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方法,创立了很多方药。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吴瑭所著《温病条辨》就是总结提高了叶桂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引申叶桂的学说,而使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临床学科。而叶氏此书亦成为今天研究温病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主要传本有两种,一为华岫云《续选临证指南》和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原文即据此书。另本为《吴医汇讲》卷一名《温证论治》,内容编次与华氏本大同小异,章楠以此本加注,名《叶天士温热论》,后收入《医门棒喝》中。有《周氏医学丛书》本。《幼科要略》约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叶氏认为四时气变,秽浊吸入,三焦受邪,多发为温病,若仍执前人之法,表散消导、清火通便,每易误治,遂结合个人四十年临证经验辑成此书。上卷从伏气起至冬寒止十余则;下卷从看三关法起至暑热止近十则。先论病因证治,次罗列治疗方剂,后载变通之法,下有小注,略加辨析。内容简要,治法井然,可供临证参考。后收入《周氏医学丛书》中。《叶案存真》又名《叶天士医案存真》。为叶万青将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案等,予以编辑而成。书中不分门类,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居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之验案,如小建中汤、理中汤等案。其杂病诊治重视脾胃,对外感温热病的认识颇有创见。辨证确切,立法精当。卷末附马元仪《印机草》一卷及祁正明、王晋三医案数则。周学海又为其重新分门别类,并予以评点,更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有道光十六年(1836)家刊本。上述叶氏三书有《周氏丛书》合刊本。

猜你喜欢

  • 庸闲斋笔记

    八卷。清代陈其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元字子庄,官至江苏道元。此书以杂记掌故、旧事、考订史事、典制等为主要内容,其中记载的前人佚事及清代掌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古书版本评议、官制评议等

  • 词林典故

    八卷。清乾隆时官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翰林院落成,高宗案临赐宴赋诗,因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本书。十二年成书。专记翰林院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全书共分八门,依次为:“临幸盛典

  • 礼经质疑

    一卷。清杭世骏(详见《续礼记集说》条)撰。杭氏《续礼记集说·自序》馆中同事,“与修《三礼》,日与同馆往复商榷,录为《质疑》一编,附于各条之末”。据此书原本附于《集说》之中,各条的末尾。后单独编刻合聚为

  • 神农本草

    见《神农本草经》。

  • 诗异文录

    三卷。清黄位清(详见《诗绪余录》)撰。首有自序,位清既成《诗绪余录》,于毛诗文字之异,录所未及详者,别为此书以辅之。于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外,另采范家相之《三家拾遗》、赵佑之《诗细》、阮元之校勘记

  • 毛诗证读

    不分卷。清戚学标撰。学标字鹤泉,安徽太平(今安徽省崇善县)人,以举人官河南涉县知县,生卒年不详。另外,他还著有《汉学谐声》。此书论音也以谐声为主,遵从汉儒读若之法,偶尔有变例,大旨取譬况。卷首列读诗或

  • 绵竹县志

    ①四十四卷,清沈瓌纂修。沈瓌,浙江归安人,曾任绵竹县知县。绵竹县志创修于康熙间邑令李如瓌、徐世法。后县令王谦言又重修补辑,曾为五卷,而分为八门。嘉庆中,蜀修通志,徵诸邑乘,沈瓌乃为续王志而成兹篇。《绵

  • 穀梁申义

    一卷。清王闿运(详见《周易说》)撰。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的今文学者。他认为历代研究《穀梁传》的人很多,著作也不少,但能切中其义旨的为数不多。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虽然引证广博,在保存汉晋旧说方面有一定的成

  • 孔子闲居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

  • 缁衣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