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竹谱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竹谱》。《竹谱》前有“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异色品”,卷八为“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① 一卷。晋戴凯之撰。戴凯之,字庆预,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竹谱》一书。晁公武《读书志》说,“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郸图书志》说,“不知何代人。”案《隋书·经籍志·谱系类》中有《竹谱》一卷,但没有注明作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戴入“农家”,始题作者为戴凯之,但没有注明时代。左圭《百川学海》题曰晋人,不知根据何在,并且将作者之字——庆预,误为庆豫。然而从是书用韵、音训、援引皆晋人之书,后人引用此书的情况来看,题为晋人,虽无显证,但足可证明是唐以前之书。是书主要内容是以四言韵文记竹之种类,凡七十多种,并自为之注。文字虽然古雅,但有的字并不押韵。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明汪氏刊本、《汉魏丛书》本、《龙威秘书》本、影阁钞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库全书》本。② 一卷。清陈鼎(详见《东林列传》)撰。《竹谱》,是一部专门记载奇异之竹的书。全书共记载六十种奇异之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两江总督采进本列为存目。现有《昭代丛书》本等。

猜你喜欢

  • 九华山志

    十二卷。清李灿撰。李灿,康熙年间曾任池州府知府。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四十里,高千丈,周围百八十里。旧名九子山。唐人谓其山有九如莲花,始易今名。道书为第三十九福地。明顾元镜曾撰九华山志。李灿以其谬误甚

  • 石经考异补

    二卷(传钞本)。清陈庆镛撰。庆镛字颂南,福建晋江人,道光壬辰年进士。此书上下二卷,首有咸丰二年陈氏记。上卷考孟蜀石经《周礼》残碑,下卷考孟蜀石经《公羊传》残碑。据陈氏自记,是因为冯柳东(登府)《蜀石经

  • 蕊云集

    一卷。《晚唱》一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毛先舒生平详见《思古堂集》(辞目)。《蕊云集》一卷、《晚唱》一卷均为毛先舒晚年自订的《思古堂十四种书》中的二种。《蕊云集》所收诗作皆为艳体诗,“蕊

  • 灵卫庙志

    一卷。明夏宾撰。夏宾,生卒仕履均不详。该书记南宋初朱跸等人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进攻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跑,钱塘令朱跸和县尉金胜、祝威率领民兵拼死抵抗,使杭州人能有机会逃出,三人最后

  • 可斋杂记

    一卷。明彭时(1416-1475)撰。彭时字纯道,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科举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宪。著有《彭文宪集》与本书,并传于世。此书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阅历。彭时入朝为官

  • 朱子文语纂编

    十四卷。末著编辑者名氏。此书取朱熹文集及《朱子语类》进行编纂,以类相从,不分门目,前后亦无序跋,可能为草创未完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有该书存目。

  • 燕说

    四卷。清史梦兰撰。史梦兰生平见“叠雅”。是书辑录河北方言词六百余条,引书达三百种。隐依《尔雅》编次。每条先列方言词语,次注直音或反切,复征引载籍加以疏证,颇精当。如卷二第十二则云:以手析物曰斯。引典籍

  • 止泉文集

    八卷。清朱泽沄(1666-1732)撰。朱泽沄,字湘陶,号止泉。宝应(今江苏扬州)人。雍正中,直隶总督刘师恕欲荐之于朝,不应。讲道锡山,通书关中,都阐明朱学。有《止泉文集》、《朱子圣学考略》(已著录)

  • 羲画愤参

    二十五卷。清陆位时撰。陆位时字舆偕,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在明朝时官至鄞县训导。该书成于顺治三年(1646)。前有陆位时的自序,称“小愤小悟,大愤大悟,不愤不悟”。愤,即心求通而不得之意,所以叫“愤”

  • 攀古楼彝器款识

    二卷。清潘祖荫撰。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小字东镛,号郑盦,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1852)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潘氏留心金石文字,其所藏见于《攀古楼藏器目》者凡四百五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