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锦囊启源

锦囊启源

无卷数。不著作者。从该书内容来看,与元明之际算法相当,可知应写于元末明初。《锦囊启源》现无刻本传世,仅从《诸家算法》与《永乐大典》中存有该书部分内容,计有提纲二条,应用问题三十个,由此可推知全书大致内容。所谓提纲,是对其所用重量单位进行介绍,并给“斤见两歌”。在重量单位中,有一部分是现已废弃的,如“黍”、“絫”、“”、“称”、“驮”、“袋”、“引”,其换算关系为:10黍=1絫,10=1铢,24铢=1两;2斤=1絫;15斤=1称,120斤=1驮,200斤=1袋,2袋=1引。这些重量单位的使用说明各类商品交易的需要。“斤见两歌”更是便于斤两换算的口诀,从“一退一六”,直到“九为一四四”。残存的三十问可分为两类:《诸家算法》录的二十一问均为浅显的商贸计算应用题,仅用乘法便可算得结果。其各题中货物名称为:茜草、紫草、白沙密、黑沙糖、白沙糖、需香、白檀、降真、笺香、血竭、木香、丹参、元参、黄芩、朱砂、脂丹、沉香等,可见其为与西域各国(通过丝绸之路)交易的实践背景。例如其中第十五问:“今有青盐一千二百三十四(称),一十二斤一十二两,每两价银二钱七分半。(该银多少?)答曰:八万一千五百两一钱。法曰:下称在地,用一五加(即乘以15)之,见一万八千五百一十斤,加入一十二斤,共得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斤,用一六加之,见二十九万六千三百五十二两,加入一十二两,共得二十九万六千三百六十四两为实,用价钱乘之是也。余准此。”十分浅近易懂。另一类则较为复杂,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九问,这些题算法颇似《九章》的今有术之比率法,先乘后除两步计算方得结果,其中还需进行换算,而且数目也较大。例如第九问:“今本郡内收讫净花一十万三千四十驮一钧一秤一十一斤一十三两。只云每花地七亩带加耗,纳着二斤一两,问该地几顷?答曰:四十一万九千六百七十六顷一十一亩。法曰;置收到净花在地,驮数内加二见一千二百三十六万五千四百斤,加入钧秤斤两,两用斤分,共见一千二百三十六万五千四百五十六斤八分一厘二毫半,以亩法乘之为实,用纳花二斤一两,两用斤分,作法,除之,得所求顷亩也。合问。但遇相应之法准此求之。”在这些题中已大量使用小数,计算量也较大。作为数学教育的普及读物,《锦囊启源》的流传说明当时数学应用化、商业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们了解当时数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参考资料。《锦囊启源》原本已佚,今见残本为李俨所得莫友芝(1811-1871)子莫绳孙旧藏《诸家算法及序记》(现藏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所录的二提纲二十一问以及《永乐大典》卷一六三四三至一六三四四中的九问。具体可见李俨《十三、十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

猜你喜欢

  • 皇清经解渊源录

    一卷。清沈豫撰。此书的目的,是为见于《皇清经解》的有清诸儒录其师承所自。其实有清诸儒,大多能自得师,不比汉儒传经,确有授受。且其中所载,不无疏失。如谓毛奇龄之学,原于其兄锡龄。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

  • 春秋文耀钩

    不分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辑。该书是《春秋纬》之一,又作《春秋文耀钩》,《春秋纬文耀钩》。说孔子修《春秋》,文成,触地动天,光耀四布,钩深致远,故名《文耀钩》。书中言州域分野,上配列宿,天垂

  • 佣吹录

    首集二十卷,次集二十一卷。明文德翼(生卒年不详)撰。此书全采集古人新巧字句,在杨慎《谢华启秀》的基础上增益而成。其录多不注出典。亦多有伪误。

  • 易理寻源

    三卷。清张步骞撰。作者认为“阴阳之理蕴于河图。故羲之画卦,本于河图”,故“说易必溯源于河图而后可。”全书分三卷。卷一论易例本于河图,共十九则。如九六、大小、内外、中正、往来、吉凶、承乘、比应、君子小人

  • 绣余吟稿

    一卷。清孙瑞贞(生卒年不详)撰。孙瑞贞,字庆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毕亮之妻,清代文学家。此书有同治二年(1862)双庆堂刊本,由其子毕嘉祯所编辑。书前有《孙孺人小传》,彭澹芳哀词,《贞烈记》,施宜

  • 归田稿

    八卷。明谢迁(1449-1531)撰。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在内阁之中与刘健同心辅政,秉节直谅,见事明敏,世人称之为贤

  • 尊古斋所见吉图初集

    四卷。黄浚辑。黄浚,字百川,北京人。此书收录商周至清古器一百九十器。因我簋器和盖是分列的,故于省吾在序言中说是一百九十一器。其中商周彝器约占百分之六十。所录各器均不记大小尺寸,也无考释。有1936年影

  • 印谱考

    四卷。罗福颐撰。罗福颐,生卒年不详,字子期,罗振玉第三子。主要著作有:《玺印文字征》十四卷、《印谱考》四卷等。辑集玺印篆刻出书,始于宋徽宗《宣和印谱》,明顾从德以家藏铜、玉印二千方编著的《集古印谱》,

  • 说文双声叠韵谱

    一卷。清邓廷桢(1775-1846)撰。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巡抚,两广总督。精音韵之学,著作尚有《双砚斋笔记》、《诗双声叠韵谱》

  • 易小传

    六卷。沈该撰。沈该字守约,一作元约,南宋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史,故宋人称此书为《沈丞相易传》。是书释六爻,兼论卦变。不主程氏之义理,也不本邵氏之象数,而独考究遗经,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