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结曲丕
清代后藏扎什伦布寺札萨克喇嘛。藏族。为人老成,通晓经典,僧俗倾服。咸丰三年(1853),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圆寂,在班禅呼毕勒罕出世前,依例受命管理札什伦布寺僧俗事务,赏“色哷本诺门罕”名号及印信、敕书。五年(1855),廓尔喀侵后藏济龙、聂拉木地方,因清军未能骤调,其一面设法开导廓尔喀,另与达赖喇嘛、噶伦联络,密为防范。次年,与前藏掌办商上事务之哷征阿齐图呼图克图、专差巴雅尔堪布赴京进贡。参预金瓶掣签确定班禅呼毕勒罕。八年(1858),因病请休,仍留色哷本诺门罕名号,以终其身。
清代后藏扎什伦布寺札萨克喇嘛。藏族。为人老成,通晓经典,僧俗倾服。咸丰三年(1853),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圆寂,在班禅呼毕勒罕出世前,依例受命管理札什伦布寺僧俗事务,赏“色哷本诺门罕”名号及印信、敕书。五年(1855),廓尔喀侵后藏济龙、聂拉木地方,因清军未能骤调,其一面设法开导廓尔喀,另与达赖喇嘛、噶伦联络,密为防范。次年,与前藏掌办商上事务之哷征阿齐图呼图克图、专差巴雅尔堪布赴京进贡。参预金瓶掣签确定班禅呼毕勒罕。八年(1858),因病请休,仍留色哷本诺门罕名号,以终其身。
唐代对分布在牂柯东部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首领谢氏而得名。其先世乃西汉末年牂柯郡大姓之一。西晋时谢氏官为牂柯太守,后成一方之长。所统东部居民称东谢,分布在今贵州三都、台江、榕江和贵阳一带。唐贞观三年(6
少数壮族自称。意为“边地居民”。分布在广西防城等中越边境地区。参见“壮族”(888页)。
清代皇室和八旗官兵狩猎习武的场所。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地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满语“木兰”,汉译为“鹿哨子”(吹哨引鹿的哨子),以此地设围场为哨鹿所,相沿既久遂视木兰为地名。该地原属蒙古喀喇沁、
见“萧合卓”(1993页)。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洪武七年(1374)置。司治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城北郊。其长官静州人,董姓,官职世袭。正德八年(1513),长官使节贵与其子节孝围攻茂州城7昼夜,城中乏水,军民渴甚,节贵弟
书名。又称《李氏焚书》。明代回回人※李贽撰。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1576—1602),分6卷,分书答、杂迷、读史和诗四部分。作者以反对孔孟之道的“异端”自居,书中猛烈抨击儒家经典和假道学,提出
见“察拉克”(2473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老合河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女真野人首领阿路秃等各十五人来朝,置卫,与塔速儿河七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在该卫下注说老哈河,即辽时土河,源出喀喇沁右翼以南
参见“雅”(1774页)。
1852—1921清末大臣。内务府满洲正黄旗人。姓索勒豁金氏。字伯轩。光绪元年(1875)举人,累官总管内务府大臣兼工部侍郎等。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奉命留